微软262亿美金收购LinkedIn背后,两家的首脑是如何达成共识的?
这种观念告诉人们,为了自身的健康,人类必须全力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。
死,葬之以礼、祭之以礼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,唐人皮日休说曾参之孝感天地,动鬼神,自汉至隋不过乎(《宗圣志》卷七)。如《晋书·礼志》记载,魏正始二年(241)二月,齐王讲《论语》通,五年五月讲《尚书》通,七年十二月讲《礼记》通,并使太常释奠,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。
晋惠帝元康三年(293),皇太子讲《论语》通。曾子又是一位刚毅超群的人,辱若可避,避之而已。韩国目前尚有约300所古代儒林留存的乡校,每校也由庙和学两部分构成,规模不大,堪比成均馆的缩小版。大成殿内孔子塑像两侧奉祀孔门七十二贤以及越南先儒。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
类似的记载,史不绝书。东京孔庙习称汤岛圣堂,1690年由德川五代将军纲吉所建,乃是讲论儒学和祭孔之地。唐睿宗太极元年(712年),释奠以曾参配,是为曾参列入配享之始。
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,弟子中谁最好学?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,又说,颜回死了以后,未闻好学者也(《论语·雍也》)。孔子布衣,传十余世,学者宗之。随着历代政府对祭孔的提倡,释奠礼变得越来越复杂。成年后曾为鲁穆公师,在学术上很有建树,后人曾将他的二十三篇文章汇编为《子思子》一书,可惜除《中庸》一篇因被收入《礼记》而得以流传至今外,其余均亡佚于隋唐之际。
贞观二十一年,太宗下诏,每年太学祭祀时,将左丘明、卜子夏、公羊高、谷梁赤、伏胜、高堂生、戴圣、毛苌、孔安国、刘向、郑众、杜子春、马融、卢植、郑玄、服虔、何休、王肃、王弼、杜预、范宁、贾逵等二十二位为《春秋》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等作过出色的注释的学者,作为传播儒学的功臣配享,以表彰其传注之功。从此以后,孔子在国学祭祀中的独尊地位再也没有变化。
各地州县学的情况,大抵也是如此。但有两件事很值得注意,一是《论语·学而》录有三段有若的言论,而且孔门中唯有有若与曾参两人称子。礼毕,他无限感慨地对侍臣说:朕幼年游佚,不知志学。在学校中把孔子和周公放在一起祭祀,是因为周、孔合祭的做法,通行于汉魏。
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端友等南迁到衢州,并在当地建孔庙祭祀,成为孔脉的南宗,而留在曲阜孔庙的称为北宗。孔庙中的受祭者,包括了历代学术精英,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史。平心而论,孟子的评价并不为过。此后,习惯上将七十二弟子画在孔庙两侧的墙上,但不祭祀。
各地乡校的祭孔典礼都一丝不苟。敝见,当是《孟子·万章下》中称赞孔子的一段话: 孔子,圣之时者也。
令人汗颜的是,韩国祭孔,仍沿用古代的名称称释奠礼。当今日本影响最大的祭孔大典,是每年四月第四个星期天在汤岛圣堂举行的孔子祭,由公益财团法人斯文会主办。
大成一词,目前有种种误读,有说是约取《老子》大器晚成一词而成,或说取自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年号,均非。明世宗于嘉靖九年(1530),改称至圣先师孔子。最早得到配享殊荣的是颜回。三国魏正始二年(241)春二月,齐王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,以颜渊配。顺便要提到的是,孔子的弟子颜渊、曾参等等,也都获得了相应的封号,限于篇幅,此不赘述。而中国称为祭孔表演,释奠一词,即使在北京和山东也很少有人知道。
二是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记载,子夏、子张、子游等认为有若的言行、气质与孔子相像,打算用侍奉孔子之礼事来侍奉他。后殿为崇圣殿,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之处。
司马迁十分景仰孔子,把他比作高山和大道,无比向往。凡此,太子都亲释奠,以太牢祀孔子。
从文献记载来看,至迟从魏晋时期开始,皇帝、皇太子每通一经,都要行释奠礼。社会向何处去?成为古代中国的最大课题。
五年后,高祖亲行释奠礼,以周公为先圣,以孔子配。《中庸》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,韩愈认为其重要性与《易经》《孟子》等同。参与祭礼者自称是儒林中人,人人身穿名为儒巾服的祭服,老者都说这是从明朝传去朝鲜的服饰。古人把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者尊称为素王,即无冕之王。
文宣王,孔子一介布衣,何以称之为王?其中大有缘由。颜回终身不仕,一直追随孔子,亲如父子,颜回之于孔子也,犹曾参之事父也(《吕氏春秋·劝学》)。
裴松之建议用六佾,实际上是用诸侯的等级。河内的文庙始建于圣宗皇帝神武二年(1070),已有900多年历史,比首尔的孔庙还要早几个世纪。
自天子王侯,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,可谓至圣矣。释奠仪式,当有规格,国学释奠,以国子祭酒为初献,祝词称皇帝谨遣,司业为亚献,国子博士为终献。
认识释奠礼,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备的功课之一。后世帝王称其为文宣王,不过是顺应了学术界的普遍说法而已。余读孔氏书,想见其为人。如今,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,台北与台南市政府都会在当地孔庙举办释奠大礼,仪式参酌古制而有所变通,政府长官担任初献官,献牺牲,乐舞生八佾舞于廷,笙管雅乐,万人云集,盛况感人。
明治维新之前,这里是幕府主导的祭孔活动的中心,日本社会崇尚儒学由此蔚然成风,儒学成为江户时代的国学。程颢、程颐视之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作。
到明孝宗弘治十七年(1504),释奠礼由六佾升为八佾,笾豆等礼器的数目尽与天子等同。东晋咸康元年(335),成帝讲《诗》通。
到南齐武帝永明三年,立国学时,再次讨论释奠的礼乐。越南也曾经是汉文化圈中的一员,历史上有160余座孔庙,至今还有十余所,河内、茅田、锦样、顺化、会安、安宁等地都有文庙。